首页 / 人体穴位图 / 足少阴肾经 / 肓俞穴

肓俞穴

穴位

肓俞Huāngshū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肓即肓膜,俞即输注,肾经之气由此输注肓膜,故名肓俞。

经属

属足少阴肾经,是冲脉、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。

定位与取法

定位:在腹中部,当脐中旁开0.5寸。

取法:仰卧,肚脐旁开半横指处即是。

作用与主治

作用:理气止痛,润肠通便

主治:胃肠,二阴等疾患:如腹部胀满,肠鸣切痛,黄疸,泄泻,大便干燥,疝气,五淋,腹痛,腹胀,呕吐,便秘,疝痛,小便淋沥,月经不调,腰嵴痛,现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疗胃痉挛,肠疝痛,习惯性便秘,肠炎,痢疾,胃痉挛,肠麻痹,尿道炎,膀胱炎,角膜炎等。

刺灸法

刺法:直刺0.5~1.0寸,局部有酸胀感,并向下传导。宜缓慢进针,以免伤及小肠。

灸法:艾炷灸或温针灸3~5壮,艾条温灸10~15分钟。

按摩:用拇指指腹从上向下推摩肓俞穴,每次3~5分钟,可治腹痛、便秘、腹泻、月经不调、疝气等疾病。

配伍

穴位名

肓俞Huāngshū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肓即肓膜,俞即输注,肾经之气由此输注肓膜,故名肓俞。

穴位经属

属足少阴肾经,是冲脉、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。

定位与取法

定位:在腹中部,当脐中旁开0.5寸。

取法:仰卧,肚脐旁开半横指处即是。

穴位解剖
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腹白线、腹横筋膜、腹膜下筋膜。血管分布同大赫。为第十肋间神经分布处。皮肤由第九、十、十一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。脐部为腹白线形成的疏松疤痕,与表面的皮肤合,形成皮褶。脐周围的浅静脉通过胸腹壁浅静脉,附脐静脉、腹壁浅静脉和腹壁上下静脉、腰静脉、肋间静脉等的属支,沟通了上下腔静脉系和门静脉系之间的吻合。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主要是大网膜、小肠等。

作用与主治

作用:理气止痛,润肠通便

主治:胃肠,二阴等疾患:如腹部胀满,肠鸣切痛,黄疸,泄泻,大便干燥,疝气,五淋,腹痛,腹胀,呕吐,便秘,疝痛,小便淋沥,月经不调,腰嵴痛,现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疗胃痉挛,肠疝痛,习惯性便秘,肠炎,痢疾,胃痉挛,肠麻痹,尿道炎,膀胱炎,角膜炎等。

穴位刺灸法

刺法:直刺0.5~1.0寸,局部有酸胀感,并向下传导。宜缓慢进针,以免伤及小肠。

灸法:艾炷灸或温针灸3~5壮,艾条温灸10~15分钟。

按摩:用拇指指腹从上向下推摩肓俞穴,每次3~5分钟,可治腹痛、便秘、腹泻、月经不调、疝气等疾病。

配伍

配大敦穴、归来穴治疝气痛,腹痛。

配合谷穴、天枢穴治便秘,泄泻,痢疾。

配天枢穴、中脘穴、内关穴、足三里穴治腹胀、腹痛。

配大敦穴、隐白穴、三阴交穴治疝气。

文献摘要

《针灸甲乙经》:冲脉、足少阴之会。大肠寒中,大便干,腹中切痛。
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大腹寒疝。

《针灸聚英》:腹满响响然不便,心下有寒,目赤痛从内眦始。

《百症赋》:肓俞、横骨,泻五淋之久积。

《针灸大成》:主腹切痛,寒疝,大便燥,腹满响响然不便,心下有寒,目赤痛从内眦始。

《循经考穴编》:腹膨满,奔响寒疝。

解剖
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腹白线、腹横筋膜、腹膜下筋膜。血管分布同大赫。为第十肋间神经分布处。皮肤由第九、十、十一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。脐部为腹白线形成的疏松疤痕,与表面的皮肤合,形成皮褶。脐周围的浅静脉通过胸腹壁浅静脉,附脐静脉、腹壁浅静脉和腹壁上下静脉、腰静脉、肋间静脉等的属支,沟通了上下腔静脉系和门静脉系之间的吻合。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主要是大网膜、小肠等。

文献摘要

《针灸甲乙经》:冲脉、足少阴之会。大肠寒中,大便干,腹中切痛。
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大腹寒疝。

《针灸聚英》:腹满响响然不便,心下有寒,目赤痛从内眦始。

《百症赋》:肓俞、横骨,泻五淋之久积。

《针灸大成》:主腹切痛,寒疝,大便燥,腹满响响然不便,心下有寒,目赤痛从内眦始。

《循经考穴编》:腹膨满,奔响寒疝。

搜索推荐

微信扫码,关注公众号